探索幼儿园特殊儿童情绪管理的策略
常州市天宁区丽华第三幼儿园 王万平
你们努力与外界沟通,却不知道通过怎样的方式;你们想用破碎的语言表达心中的情绪,怪异的举动却会引来异样的目光。你们爱哭,爱笑,甚至爱叫;你们想要交流,却不被理解;你们想要参与,却不懂表达。你们是最可爱的天使,而我,却想要有魔法。
一、初见欣喜:“老师,我想被你看见,我也想看见你”
这学期,我们班来了特殊的“大”孩子凡凡,他是一位来自特殊学校的融合适应儿童。初入班级,他腼腆拘谨,不愿开口说话,患有重度自闭社交障碍症,虽然年龄已有6岁,但因为长期表现为不同程度的言语发育障碍和人际交往障碍,智力水平也略低于同龄人,甚至会出现不同程度的攻击性行为。但令我欣喜的是,经医生诊断,他不是不爱社交,而是与我们的沟通方式不同。每周二,他会融入我们的班级,和所有可爱的小朋友一起生活,一起游戏。经过接触,我得知在班级他想被大家看见,不想躲在人群背后。基于此,我在原有班级环境的基础上,为其增设了相对开放的班级融合空间,用适当的分割物如采用镂空的网格,使幼儿随时能看到老师,增加心里的安全感。
同时,我也在思考,究竟该如何让凡凡在融合教育活动中体验情绪的输出?作为一名男教师,他能接受我吗?我应该如何对活动中凡凡的表现进行观察和分析?融合教育活动又该如何与特殊儿童的心理社交、生活建立联系?于是我从观察、共情、寻找、体验等多个维度的视角,尝试着走进凡凡的生活。
二、大手牵小手:用心观察下的“特殊”识别与关注
每周真切地走近凡凡,我制定了详细的观察前的计划准备,其中有对教具和游戏材料的合理利用、多种方法的尝试,和对凡凡的持续观察。深入理解特殊儿童的“存在状态”,从容应对随时会来的“突然状态”,让观察“看”得见,用观察去发现凡凡的心理感受,用温暖去表征凡凡每一次的情绪变化。
在第一次的观察识别中,我使用了可观察、可操作的观察表征方式,从凡凡的语言、表情、动作等外显性表现行为进行分析,初步了解了特殊儿童在同一情境下所呈现的不同情绪状态。
为了更细致地观察凡凡的情绪行为表现,我让凡凡每次分别融入不同的孩子,并和孩子一起自由分组,结合视频照片,采用多种不同的观察记录方式,开展了接下来的观察活动。
1.以关键点入手,呈现凡凡的心理情绪变化过程:
我们以关键事件为契机,牢牢地把握住引发凡凡情绪变化的关键点,整理并归纳观察记录,也引发了我对凡凡在情绪调控中“求助行为”的进一步辨析与探讨。
2.以时间点串联凡凡细微情绪的表征行为:
我们采取时间联系法细致观察记录了凡凡的情绪行为。在视频回放的过程中,我发现了凡凡的“小情绪”。时间间隔的呈现,三位老师的提问和引导,让我也提取到了凡凡微表情的变化,原来,他是喜欢笑、喜欢群体的孩子。
3.以幼儿眼中的数据分析凡凡的情绪控制过程
借助观察指引,我们让班级中的孩子用绘画的方式详细记录了凡凡微笑、低头、环顾四周、表情变化的频次,分析了相关数据与情绪调控能力之间的关系,发现了凡凡身上的闪光点和优势所在,丰富了我们的儿童观和课程观。
教师的观察识别,是为了更好地走近童心。在聆听了班级孩子与凡凡相处的感受后,我们不禁反思:观察特殊儿童,不仅要观其行,也要听其言,哪怕他的言语并不完整,哪怕他只会画简单的表征符号。解读童心的过程,还应回归一日活动,回归孩子最喜欢的语言。
三、基于儿童视角下:共情绘本中的小情绪
立足儿童视角,从预期的凡凡行为推测中再次解读绘本素材,用好绘本。首先,我对绘本中的故事情境进行了细致的解读,思考如何以故事情境为线索。在幼儿深入体验绘本情境的过程中,那种身临其境的代入感会极大地激发情绪的表达和情绪的调控。绘本是幼儿园开展情绪活动的载体,如何将绘本中的故事情节与凡凡实际生活相联,给予凡凡更生动的情绪体验呢?
从本班幼儿的实际生活经历和情绪反应出发,我不断聚焦凡凡宝贝的“小害怕”,同时我精心设计了将小班情绪教育活动《扑通》和大班情感教育活动《猜猜我有多爱你》相结合的绘本活动,借助绘本情节,引发凡凡对新环境和“爱”的情绪体验回忆,让爱被所有人看见,我认真分析了凡凡的情绪经验,寻找最为真实的“情绪点”。于是在情绪活动的设计中,导入环节力求趣味,链接凡凡生活经验与情绪要点,提问中,开放顺势,助推凡凡思维与情绪能力的发展,组织形式的游戏化也可以满足凡凡情绪的体验与表达。实施中,我也让凡凡尽可能融入角色心理,尝试着打开生活中的各种“结”,既满足了他的情绪体验又推动了他情绪能力的发展。
自从凡凡来到班级,我一改以往的传统模式,将阅读环节完全放到了前面。在每周一次的集体活动前,凡凡和孩子们一起,通过各自的自由阅读,熟悉绘本故事,了解绘本角色性格。在有限的三十分钟集体教学时间内,通过更为充分的分享和互动,深入地理解角色行为和情绪感受。凡凡会用眼神和动作示意我他的情绪与感受,于是我巧用思维导图帮助凡凡理解,智慧地解读每一处画语信息细节,支持幼儿的情绪表达。我不再纠结绘本在活动中的比重到底是多少,不会因为凡凡是特殊儿童,就降低知识技能输出的难度,少了预设较多的PPT,而更加关注来自现场、源于凡凡的实时信息与现场互动。同时增设了“凡凡的情绪教育活动观察表”,将一对一教学活动中的观察和平时真实生活场景中的观察相结合。
选取绘本中有关心理情绪的点很重要。它往往是结合了班级幼儿年龄阶段发展目标和已经获取的知识经验来抓取、提炼、分析,运用相应的绘本资源去解决幼儿实际的问题,与绘本产生共情,达到让凡凡充分感知、体验、表达情绪的目的。我总是会轻声地低下身子,慢慢地,耐心地和凡凡说:“不能完全理解没有关系,不能大声说出来也没有关系,王老师就是你的大哥哥,就是你最好的朋友!”原来,共情与体验的过程才是和孩子一起往前跨出一大步的过程。
四、角色换位下的游戏互动:寻找健康情绪发展的新途径
幼儿的学习是以直接经验为基础,在游戏和日常的生活中进行,教师应创设丰富的教育环境。体验是需要情境的,在具体的情境中,凡凡可以回想起曾经亲身感受过的生命历程,也因此对未来有所预感。当研究深入推进的时候,创设的情境是否符合儿童需要、是否具有一定的适宜性成为了我新的思考点。为了更好地促进凡凡情绪能力的发展,我要做的是不断丰富情境、增加互动,给予他多重的体验。
老师变身故事里的角色,我带着凡凡在一次次的体验与尝试中感受情绪的变化,尝试理解情绪,调控情绪。由中国故事改编而成的绘本《小蝌蚪找妈妈》对凡凡来说是非常喜欢的,我们了解到这一情况后,便开始思考,哪些情节可以作为凡凡心理情绪教育活动的素材呢?于是我和凡凡一起商量,架设了小舞台,带领着小演员们上演了一部由孩子们自编自导自演的plus版《小蝌蚪找妈妈》续集,体验着主人公时刻发生变化的心情,并交流分享各种让自己拥有积极情绪的方法。误入角色,表达失败,凡凡的情绪感受如何?无法融入,半途而废,我又该如何与孩子们一起开导凡凡?带着这些未知的疑惑,我尝试结合《指南》中的指标,在区域里又增设了:“我”来比赛“凡凡大不同”的游戏,帮助凡凡体验不同的情绪;“我”来体验“排序绘本插图”,和孩子们一起分析凡凡感受情绪变化的能力;“我”来表演“续编故事续集”,带动凡凡一起分享情绪输出的方法,在创设和运用情境的过程中,凡凡有了强烈的角色代入感,也为我们的观察活动中凡凡最真实的体验与表达提供了机会。
在凡凡可以接受的范围内,我们还创新了传统故事的新演绎,打破固有思维模式,为《小蝌蚪找妈妈》故事创编欢喜的结局,使他情绪调控的能力有了新的高度。慢慢地,班里的孩子和凡凡会在在温馨的“海洋”里拥抱小动物,传递爱的温暖;家园携手,来自全班孩子的爸爸妈妈的贴纸互动,情绪翻翻,让凡凡发现自己的优点,对自己充满信心;你很重要,我想被你“看”见的画语解读,设计自己的用品柜,在自己喜欢的空间里主宰自己的情绪;融爱无痕,蒙眼游戏,摸箱体验,凡凡从害怕到尝试,收获战胜了自己的喜悦;我们是一家人,结伴合作,克服困难,在同伴互助中坚定信心,凡凡变得坚强勇敢。
温情解读,多元整合,巧用绘本教材,借助故事情节让凡凡同理情绪。我们利用游戏室的空间环境与绘本产生链接,凸显儿童在前、教师在后的儿童观。创设富有情趣的游戏情境,当老师弹奏着钢琴响起欢快的音乐,让艺术融入其中,我们能够强烈的感受到,融合教育中的好奇、共情、赞叹、融合,都变得温暖了起来。如今.我们看到接触了两个月融合教育的凡凡,指令性增强,规则意识清晰,学会了分享,学会了使用词语“好的”“我喜欢你”......亲爱的孩子,我们又要再隔一周相见,你又会有哪些变化呢?想念如果有声音,让我送你一朵小红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