户外观察记录
对象:萌萌 年龄: 5岁 |
观察者:孙青 |
观察地点:操场 |
观察时间:2022年9月12日 |
观察目的:自发性游戏行为 |
材料投放情况:大型塑料彩色积木 |
观察实录: 晨间户外时间,今天班级的区域是滑滑梯和大型塑料彩色积木。一开始,只来了少数几个人,大多数彩色积木都拼到大的造型上去了,还有少数几个散落在边上。 萌萌拿了几个散落的积木,进行组合:一个红色的方形放在蓝色的长条的中央偏左一点的位置,黄色的半圆积木放在两端,顾顾看到说:“像跷跷板啊!” 萌萌说:“是啊,我就是做的跷跷板。” 说完,两人不约而同的坐在两端,顾顾几乎做在了中间的位置,萌萌坐上去也有点挤,而且一直往顾顾那边滑,但两人仍然笑的很开心,不断调整自己的位置,还吸引了很多其他小朋友来尝试。有人说:“我也想坐。”顾顾就让出了自己的位置,其他小朋友都轮流进行尝试。 活动结束后,我将游戏时拍摄的照片拿出和孩子们进行分享,并提问,为什么跷跷板老是往一边倒,几番讨论加上拿出天平试验后最终得出结论:原来是红色的这个中心积木放歪了,黄色的积木也有一个放歪了,所以不能保持平衡。 |
观察评述: 《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中明确指出:“遵循幼儿的发展规律和学习特点,重视幼儿生活和游戏的独特价值。”《纲要》也明确指出:“坚持以游戏为基本活动,珍视幼儿游戏活动的独特价值,促进幼儿健康快乐成长。”在户外活动中,师幼总动员,搬放玩具,幼儿更加自信、更加自主。幼儿用零散的零件进行建构,与自己的生活进行链接,不论是有计划的搭跷跷板还是拿到积木任意拼搭最后建构出跷跷板,这都是他们日常生活的一种反射。不论在幼儿园还是家园共育时,老师和家长都能有意识地引导幼儿注意、观察生活中有趣的事物。 |
观察跟进支持: 1.鼓励和支持自主进行游戏。幼儿一开始游戏时,可能只是无意拼接,到后来他人询问时,想到什么那自己拼的就是什么,在游戏过程中,教师没有过多介入去强调本来的游戏玩法。 2.重视游戏后的分享。在游戏结束后应该进行游戏分享,让创作者在全班幼儿面前进行解说,一方面增强孩子的自信,锻炼语言表达能力,另一方面,与他人分享,别的幼儿在倾听的过程中也能有所收获。 3.家园共育时,建议家长多带幼儿去大自然、与社会进行接触、互动,建议家长有意识地引导幼儿观察生活中有趣的事物、现象,让幼儿自己去发现其中的奥秘,而不是包办代替,自己直接告诉幼儿。 |